近日,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突破9000亿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2000亿元(约3200亿美元),中国或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医疗器械市场。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医疗物资与医疗合作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告诉记者:“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逐步被全球市场接受与认可。政策支持将加快各级公立医院的新建以及扩建工作。此外,分级诊疗的推进也使得基层医院配备相应的医疗资源与配套设施,医疗设备企业尤其是国产医疗设备企业将凭借其性价比和政策支持的优势,在该细分市场中实现突破。”
“部分中低端医疗设备实现国产化替代趋势已经到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候任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医学工程处处长邱杰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提到,国产医疗器械主要有两大方面的优势,一是价格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医疗器械的研发和投产大部分是在国内完成,这也就使得这些医疗器械/研发和特点更加贴合国内医疗机构和患者的诊疗需求,并且针对国内临床中发现的问题改进迭代速度会更快,做到有针对性的定制研发。
据《医疗器械蓝皮书》,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可分为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低值耗材与体外诊断四大细分领域。陈红彦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
一直以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较大,且持续增长。据《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6290亿元,较2015年的3080亿元翻了一番。2020年,在疫情因素的推升下,医疗器械行业收入将跃升至8000亿元人民币以上。随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本土企业数量也增多,据德勤咨询数据显示,过去10年,国内品牌在高端医用耗材细分市场的份额已从约20%增长至约30%。
在陈红彦看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持续增长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是慢性病人群多;二是医疗诊所和医院的激增,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国医院3.6万家,其中公立医院1.2万家,民营医院2.4万家;三是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
上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上市医疗器械企业超过163家,该数字对比三年前几乎翻倍。
未来,国产品牌发展潜力巨大,陈红彦解释:“一方面,得益于近期相关的行业利好政策,我国政策上支持中高端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中高端医疗器械比例提高至70%。另一方面,国产医疗设备已逐步突破多项技术壁垒,部分植入性耗材、监护仪、体外诊断领域的生化诊断等已经基本实现进口替代(国产占比超过50%)。”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